


我們注意到,挑起此次鋼材漲價事端的企業,還是鐵礦石談判的主要參與者。我不知道,有關部門這樣做,是為了增強鐵礦石談判的趣味性、可讀性、故事性呢,還是另有深意。
眾所周知,我國自2004年進入鐵礦石談判以來,就沒有在這項談判中占到過上風、賺到過便宜,最好的結果就是損失少一些。即便2009年的談判與以往相比,態度強硬了一些,但結果也并不令人滿意。
對在鐵礦石談判中屢屢受挫,比較一致的看法是,中國企業沒有話語權。于是,面對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受到巨大損害也就變得十分坦然,很少有人去過問中國企業為什么會沒有話語權。
誰都清楚,在市場競爭中,沒有話語權,就不可能在競爭中占據上風,就不可能獲得豐厚的回報。尤其在國際市場,話語權更為重要。然而,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,卻并不關心自己有沒有話語權,甚至為了一些蠅頭小利,心甘情愿地放棄話語權。
作為世界上鐵礦石進口的第一大國,按理,我國企業應當擁有相當的話語權。即使不能左右鐵礦石價格,也應當具有足夠的影響力。然而,在鐵礦石談判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告訴我們,中國企業在此項談判中毫無話語權可言,甚至連基本的發言權也沒有。鐵礦石供應商們,根本不把中國企業放在眼里。
我們原本以為,造成中國企業在鐵礦石談判中屢屢被動的主要原因是一盤散沙、沒有形成合力,現在看來,這并不是主要原因。真正的原因,是中國企業自己放棄了話語權,或者說,個別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,出賣了中國企業的話語權。如果參與談判的中國企業總是那么恰到好處地“配合”國外鐵礦石供應商及其幕后操縱者,在談判前夕提高國內鋼材的價格,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又如何能夠獲得話語權呢?既然參與談判的企業已經受制于外國企業、外國供應商,為何還要讓其作為中國鐵礦石談判的代表參與談判呢?這豈不是故意放棄話語權嗎?
其實,早在八十年代寶鋼建設初期,就有人擔心,寶鋼在鐵礦石采購上的運作模式,總有一天會付出沉重的代價。現在看來,這種擔心不無道理。因為,后來許多企業也都采用了寶鋼的運作模式,結果,讓中國及其企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。
也許,寶鋼當初采取這樣的方式,也無可指責。因為,改革開放初期,從技術、人才、資金、設備等各個方面來看,都需要依靠和借用外國企業的力量。但是,依靠不代表投靠,借用不代表賣身,利用國外的技術、資金、資源等,決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、人民利益為代價,必須在以后的發展中消化、吸收、創新、發展。要在外國企業提供的技術、設備基礎上,有所突破、有所創新。
遺憾的是,我們過于依賴于外國企業、外國人了,以至于最終成為外國企業的附屬物,完全受制于外國企業,最終不得不做出唯外國企業是首的事,在鐵礦石談判中“配合”外國企業的行動。